当前位置: 首页 > 咸职新闻 > 天下咸知 > 正文

世校赛金奖是这样“炼”成的——咸阳职院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背后的故事

日期:2025年09月23日 16:39  |  作者:宣传统战部 王景  |  阅读:

2025年9月,北京。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人工智能赛道(高职组)的赛场内,空气仿佛凝固。李姜昊、鲁一菲、杨宇文、王涛——4名来自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正进行着比赛项目展示……

当最终成绩公布,“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名字紧随“金奖”之后出现在大屏幕上时,4名同学紧紧相拥,场边的指导老师吴珊、丁佳眼眶瞬间湿润,在校的另外两个指导教师张沛、许晓楠接到获奖的消息也热泪盈眶,这一刻,所有的付出与艰辛都化为了成功的欣喜与泪水。

1305E

这枚沉甸甸的金牌,不仅是陕西省在该新赛项上的开创性成果,更是咸阳职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育人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淬火之炼——从省赛银奖到世赛金奖

时间回到2024年11月,汽车工程学院启动院内选拔,9名学生入选集训队。历经5轮激烈的选拔和淘汰,李姜昊、鲁一菲、杨宇文、王涛4人最终脱颖而出。

省赛备战,艰辛异常。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道,团队自主确定了项目方向,设计内容,挑选设备。无数个日夜,实训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那段时间,宿管经常给我打电话,问‘你们学生还回不回来了’”,吴珊老师笑着回忆,可笑容里却带着心疼。

然而,命运在省赛时开了个玩笑。比赛伊始,他们精心准备的设备突发故障。“当时感觉天都塌了,”李姜昊说,“我们准备了那么久,却没有机会得到最好展示。”最终,他们只拿到了银奖,止步于省赛。赛后,团队情绪低落到谷底。

495DB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国赛方案公布,新增“人工智能”赛道。汽车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吴珊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省赛的作品融合了AI技术,正契合新赛道方向!

“虽然省赛拿了银奖,但我们的作品内核是成熟的,只是我们的设备出现了故障。”吴珊老师说。他们果断决定,转换赛道,背水一战!

7月3日,入围国赛的通知正式传来,但喜悦很快被巨大的压力冲散。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规则、重点都与之前不同,更严峻的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

最初的参赛项目方案偏重汽车技术,AI仅是工具。指导老师丁佳回忆:“我们自己是搞汽车的,对AI的理解深度不够,怕讲不专业。”

为此,团队开启了一场扎实而系统的“求索之旅”。在校内,他们广泛汇聚各方专业力量,邀请拥有国赛执裁经验的教师,精准审定赛事规则;依托曾于北京小米专注智能驾驶研发的新进专业教师,并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紧密协作,从技术底层夯实AI应用的专业基础;汽车工程学院内部的教师团队也深度参与,对展示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全力提升呈现效果。

校内专家的合力为项目筑牢了根基,但团队清醒地意识到,若想寻求人工智能赛道更精准的突破,还必须引入一线赛场的最新视角。于是,吴珊老师想尽各种办法,邀请到拥有广东省人工智能赛道执裁经验的专家来校指导。专家一针见血:“你们太偏汽车了,要讲清楚为什么用AI、AI工具如何开发和使用。”这席话让团队如梦初醒。

在专家点拨下,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四位指导老师——吴珊、丁佳、张沛、许晓楠——分工协作,日夜陪伴。他们带着学生,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颠覆性重改。项目方案重构,重点阐述AI开发的动机、原理和过程,将作品提升到了“AI开发+应用”的新高度。

53BCF

就在内容打磨初见成效时,8月8日,一纸通知再次将团队推向悬崖,比赛场地设在二楼,电梯门宽仅0.9米,他们原有的智能车的大小根本无法进入!远程操作方案也被主办方否决。必须换车!此时,距离国赛仅剩一个月。

“那晚我们团队四名指导老师线上开会到11点,心急如焚。”吴珊回忆。第二天,丁佳老师立刻带着尺子跑遍合作企业和兄弟院校寻找符合尺寸的小车。最终,在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找到了希望。

车借来了,但挑战才刚开始。之前所有开发的软件、调试的系统,都要在这台新车上重来一遍。那几天,实训室又开启了“夜班模式”……

蜕变之炼——4名学子破茧成蝶的圆梦路

技术的难关尚可攻克,内心的煎熬却难以言表。

杨宇文曾是团队里最不自信的一个,表达能力弱,说话有口音,甚至不敢与人对视。吴珊老师给他“开小灶”,一遍遍地“磨”。“我就坐在下面听,他自己反复练,练了上千遍”吴珊说。奇迹发生了,那个曾经低着头的大男孩,变得昂首挺胸,表达流畅,眼神里充满了光彩。

“我不能因为自己拖团队后腿。”杨宇文说,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比赛前夜,他躺在床上告诉自己:“上千次的练习不能白费。我已经到了最后的赛场,我要把咸阳职院的精神拿出来。”

5B13D

唯一的女生鲁一菲,为了精准操作线控系统,剪掉了心爱的指甲。“其他小姑娘都有美甲,我的指甲全部剪断了”。面对复杂的代码,她一度陷入低沉。是队友们发现了她的情绪,主动拉她散步、聊天、疏解压力。“他们很照顾我,鲁一菲说,是这个团队让我坚持了下来。”

队长李姜昊,则默默承担起顶层的设计规划和团队协调的重任,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队友厘清思路。“我们不是一个班,但我们是一个团队。”他说,“团队的默契是在无数个共同奋斗的日夜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经过不计其数的练习,把动作练成了肌肉记忆。”

3F2DF

年龄最小的王涛,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承担起训练AI智能体的核心任务,从“二指禅”到代码高手,实现了惊人蜕变。“我要有抗压能力,跳出舒适圈。”这是他最深切的体会。

两个月,他们仅休息了3天,其余时间每天训练超12小时。“为啥这么拼?既然参赛,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团队共同的心声。

也正是由于师生们这股子拼劲和不服输的精神,最终成功圆梦金牌。

铸魂之炼——金牌背后的“咸职培养模式”锻造

这场高强度的备赛历程,正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指导老师丁佳坦言,在辅导学生攻克AI技术难关的过程中,老师自己也经历了巨大的成长。我们搞硬件的,对软件技术最初也不精通,是跟着百度工程师和学生一起学的。这个过程打破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同学、共研共进”的学习共同体。

吴珊老师表示:“这枚金牌的价值远超本身,它是一座里程碑,见证团队站上技术潮头;是一剂催化剂,加速‘赛教融合’改革;更是一颗火种,点燃教师持续学习的激情。我们将把金牌背后的标准与精神注入每一堂课,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育人目标”。

56B37

比赛项目并非凭空设计,而是紧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真实痛点——传统检修方式的技术割裂,解决方案直接对接行业最前沿的AI诊断技术。通过比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像企业项目团队一样,主动探索、研发、实践。这种项目式、探究式的学习,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正如获奖后李姜昊所说:“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

金奖不是终点。学院已将大赛中积累的AI诊断案例、项目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优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地服务学生,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使教师们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从省赛的失意,到世校赛登顶的辉煌,是一部充满汗水、泪水与智慧的青春奋斗历程。这枚金牌,属于永不放弃的4位学子,属于无私奉献的指导教师团队,更属于所有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初心的咸阳职院人。它不仅闪耀着技能的光芒,更照亮了职教育人的未来之路。



【编辑: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