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院10周年之际
转眼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已经10年了。回想已经逝去的3600多个日日夜夜,那份辛酸与坚持、那份艰苦与执着、那份憧憬与期盼、那份豪迈与喜悦,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10年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但出乎几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路走得竟是如此坎坷、如此艰苦卓绝,又是如此辉煌、如此回肠荡气!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说起10年前那段“夹着尾巴做人”的日子,我们感慨万千:要钱没钱,要校舍没校舍,要生源没生源,要办学设备,除了组成学院的几所中专学校留下来的那些破铜烂铁,几乎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当”!于是有人说,我们头上有一片蓝天,脚下有一片黄土,除此而外,“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我们简直连叫花子都不如啊!
但,我们没有退缩,更没有逃避。所有职院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把新生的学院建设成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强院。为了这份“强院梦”,我们抱着“砸锅卖铁也要建好新学院”的艰苦创业精神,10年风雨兼程,10年奋斗求索,10年励精图治,终于突破重重难关,书写了一部破茧成蝶、由弱到强的传奇。
绝地出击:万众一心的自我救赎
2005年9月,学院组建后首次招生。这一年,省上下达高职招生计划500人,但录取通知书发出了一封又一封,实际报到的新生却仅有可怜的32人。许多考生和家长在了解了学院的情况以后不屑一顾地说:“连个像样的校园都没有,办什么大学?”
是啊,连个像样的校园都没有,办什么大学?建成一所属于自己的校园,已经成为学院生存和发展迫在眉睫的事情,也已经成为全院500多名教职工共同的期盼。
可是,要建新校区,投资高达数亿元,资金从哪里来?政府财力有限,学院囊中羞涩,投资商唯利是图,银行不见兔子不撒鹰,到哪里去弄这么多的钱?
学院刚刚组建,似乎就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绝境。
犹豫、彷徨、等待、观望意味着坐以待毙,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绝地出击,共克时艰,方有可能绝处逢生,完成自我救赎!舍此别无良策。
紧急时刻,学院领导班子敢冒风险,作出了向教职工借款建校的决定。
于是,全院500多名教职工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和冷遇,披星戴月,四处奔波,找亲友、寻同学、求爷爷、告奶奶,能借则借,能贷则贷。
一路风尘苦,两行辛酸泪。一腔热血,苍天作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上政府投入、银行贷款、旧校资产置换等种种渠道,咸阳职院破解了这一压在自己头顶几年不得翻身的头号难题。
2009年7月29日,经过22个月的奋战,总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标准一流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园林化新校区终于建成了!全院1万多名师生全部搬入新校区工作学习!
此时突兀见此屋,秦山渭水俱欢颜。经历了无数坎坷曲折,付出了无数心血汗水,咸阳职院终于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此情此景,多少人为之欢呼雀跃,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多元合作: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从2006年开始,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了脱胎换骨,确定了“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发展方向,相继开设了机电、电子、能源化工、医学、建筑等新兴专业。专业布局的优化,贴近了市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毕业后到哪里去就业?
破局是从“借船出海”开始的。
为了尽快走出困境,学院领导班子双管齐下,一方面动用一切资源、发动一切力量,广结善缘,广种福田,千方百计争取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使企业在“双赢”之前率先实现“单赢”,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就这样,到2007年底,先后有80多家企业与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将自己的医疗设备无偿捐赠给学院,帮助学院建起了核磁共振实训室,并将该院建设成为学院附属医院,后来又和学院合作共建校医院。
广东美的集团从2007年起,3年时间内,先后接纳学院毕业生近600人,成为学院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最初的“借船”实践使学院深刻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办学体系,只有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学院的发展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于是一场以“多元合作”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改革逐步拉开帷幕,而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和国际合作则成为驱动改革双轮的“三驾马车”。
2010年6月,与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美的电子”、“美的制冷”、“美的数控”、“美的机电”四个冠名班,与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思路,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工学一体、教练融合”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9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开办“中心医院班”,首创办学入院模式。
2012年4月起,先后与天津力神、宁夏瑞泰、天津三安、广州德善、青岛海利尔等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企业冠名全额奖学金班,开创“入学定就业,免费上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到2014年,全院免费大学生累计达到800多名。
2014年1月,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与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5年内投入3000万元建设4GLTE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8个专业,并建成华为技术学院、ICT社会服务园和ICT产业实训基地。
2014年5月,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咸阳职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按照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
截至2014年6月,与学院开展各种形式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事业单位达到480多家,建成企业人才培养基地86个,开设各种形式的“订单班”、“冠名班”20多个。
校企合作“吹皱一池春水”,校政合作也呈现出“万紫千红满园春”。
建院初期,学院就与咸阳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在人力资源培训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2009——2012年,旬邑、彬县、淳化县人民政府先后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开设畜牧兽医基地班,学生毕业由县政府安排担任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员。
2012年4月,天津滨海高新区与学院签订协议,将学院确定为该区人才培养基地。
从2013年开始,学院的校政合作合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西咸新区沣西、沣东、空港、秦汉、泾河五大新城,咸阳市北塬新城和西安高新区、咸阳市高新区等纷纷与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校政双方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全民健身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
随着校企政合作项目的日益拓展、层次的不断加深,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院,都深感“相亲”式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机制化的平台,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使合作关系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在此背景下,2012年9月,经咸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咸阳职院牵头,包括9个政府部门、52个企事业单位和14所职业院校在内共计7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咸阳职院教育集团宣告成立。2014年4月,在集团第二次理事会上,西咸新区五大新城、西安高新区、咸阳高新区、咸阳北塬新城、华为公司、天津三安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被接纳为新的成员单位。
学院、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在深度合作中互惠互利,共生共赢,这不仅是办学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而且是办学体制、手段和模式的全面创新。它标志着学院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的深刻裂变。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树立国际视野,走国际化道路,融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咸阳职院人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趋势。2008年,学院出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先后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家高校签署议协议,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厚德强能:学生优质就业的“金字招牌”
曾听业内人士抱怨:校企合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
的确,在建院初期,咸阳职院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但随后不久,“角色”就发生了“反转”,“一头热”变成了“两头热”。
秘诀何在?在于“四个对接”——专业建设与区域优势产业对接,课程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对接,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对接。
专业对接是前提。10年间,围绕西安咸阳区域产业特点,学院按照“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原则,相继开设三年制高职专业40多个,建成省级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专业13个。
利益对接是保证。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是利润,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此合作,企业又何乐而不为?
课程对接、文化对接是关键,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对接。
为了零距离实现这一对接,10年间,学院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了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建成院内实验实训室200多个,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和人体解剖标本等实训设施建设标准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推进教学职业化、职业教学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此基础上,大胆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瞄准各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加快推进“职业化、实践化、情景化、开放化”与“课程内容模块化、实训操作仿真化、训练环境真实化、评价考核工作化”“双四化”课程改革,制定课程标准500多门,建成院以上精品课程33门,重点课程56门。大力推行案例式、情景式、虚拟式、仿真式、现场式、生产式、工作式教学,有计划地实施以训代考、以做代考、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学业评价模式,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综合素质等级证“五证书”制度,走出了一条学做一体、理实统合,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改革之路。
2007年11月,在全省职业院校“华西杯”技能大赛中,初出茅庐的咸阳职院218名参赛学生全部荣获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学生王珂荣获计算机操作员(高职组)唯一的一等奖,学院荣获最佳组织奖。
2008年12月,在全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和电子电工技能大赛中,咸阳职院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1人获数控铣一等奖,综合成绩列全省前茅。
2009年6月,咸阳职院代表队荣获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物流技能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2010年4月,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斯威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总决赛中,首次参加全国性建模赛事的咸阳职院代表队从70多所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有了这份出彩的表现,许多企业一改原先高不可攀的姿态,纷纷放下身段,主动向学院示好。原有合作关系者当仁不让,以“近水楼台”之势抢占制高点,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未曾合作者后发先至,各显神通。
合作的深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学院办学理念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咸阳职院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奖达到100多项,学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5%以上。2012年6月,在全国高职院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首次参加全国此项赛事的咸阳职院4名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一举打破陕西选手参加此项赛事一等奖“0”的记录,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卫生厅,咸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有人曾问,咸阳职院的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好?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高技能,二是高素质。
在咸阳职院的校园文化理念中,“厚德”被列为校训之首,其后才是“强能”。因为企业需要的并不是会说话的机器,而是具有较高职业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人”。
学院坚持以德为先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立足“高”的标准,突出“职”的特点,实行多元化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体系,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成立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建立“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积极支持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社会调查、企业实践、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全程化职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使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优质就业的“独门利器”。
“他们不但职业技能很强,而且综合素质很高,多才多艺、工作勤奋、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广东美的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郑学智在谈到在该公司就业的咸阳职院毕业生时这样说:“我们集团有咸阳职院毕业生近600人,绝大多数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其中65%以上已成为中层干部或技术骨干。”
同样的话题,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子涵则连用了三个“最”:“工作态度最好,技术能力最强,综合素质最高。”
优质就业:像嫁爱女一样安置好每一位学生
就业是学院的“三大生命线工程”之一和党政主要领导的“一把手工程”,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天高”,鸟儿才能展翅翱翔;只有“海阔”,鱼儿才会遨游万里。为此,学院确定了“一对”(基本对口就业)、“二高”(高薪、高质)、“三无”(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不考察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的就业基本标准,调动一切资源,全力开“天”拓“海”,开发就业市场。学院积极实施“55112工程”:每年至少与5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就业合作关系;每5年与100家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密切的人才供需关系,建立1000个就业实习基地,开发2000个优质就业岗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用人单位信息库里已经拥有包括如华为、微软、三星等众多声名显赫的业界巨鳄在内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500家。每到学生毕业前半年,学院就业部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全都是要招聘毕业生的。而这时,工作人员往往因为无生可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歉意。
“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现问题,确保每位毕业生优质就业。”这是学院对学生就业工作的起码要求。考察就业单位时,说起咸阳职院人的那份认真与仔细,有人戏称“比给女儿找婆家还严”。
学生上岗时,要派专人护送,有人戏称“比送女儿出嫁还细心”。
学生上岗了,事情还不算完,还要定期回访,对于确实不适应工作岗位,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有困难的学生,迅速启动就业援助机制,直到稳定就业。
学院鼓励学生多形式就业,近年来,相继有29人应征入伍,28人被录用为农村特设岗位教师,12人考取大学生村官,31人被省人社厅振兴计划录用。
2012年5月28日,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来学院视察,当了解到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时,他连连称赞说:“你们的就业服务做得这么好,就业率这么高,很了不起!”
据统计,从2005年有首届高职学生以来,咸阳职院毕业生优质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就业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达90%以上。2013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3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6月,学院《学生至上,优质就业》的成功案例被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
全员就业、优质就业,帮助一家脱贫,带动一方致富,唯其如此,才使建院仅有10年的咸阳职院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千千万万学子向往的目光。
2007年以来,学院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生源数量和质量均稳居陕西高职院校第一梯队,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不足2000人持续扩大到12000多人。
2013年,学院招生一模投档文史类高出省控线157分,理工类高出102分,实际报到新生3714人,计划完成率109%,其中三本线以上考生占到近30%。
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重大部署,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过去10年淌过了无数激流险滩、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咸阳职院一定会在新的10年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