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咸阳职院建院十周年之际
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短暂一瞬。但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建院以来的这十年,却经历了很多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数据最具说服力: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不足2000人增加到12000多人,学生优质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中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00多项,学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5%以上……面对取得的成绩,咸阳职院人感到了自豪与荣耀,更深深回味着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科学的顶层设计,师生的齐心协力,紧抓内涵建设不放松的坚定和执着成就了今日的咸阳职院。
2006年8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
2011年3月,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更加清晰明确指出坚持内涵建设主题,全面实施强院战略,大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奋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高职强院。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质量建设。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主题,质量就是主线,质量就是核心。质量决定命运,质量决定前途,质量决定一切!”党委书记刘聪博说。
循着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轨迹,窥一斑而知全豹。
2005年,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
2006年8月,实现集中办学,明确提出学院“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005—2009年,打基础、上规模;2010—2015年,抓内涵,上水平;2016—2020年,创特色,建名校。
2007年1月和2009年5月,省政府两度发文,先后将学院办学规模由3000人调整为6000人,再由6000人调整为10000人;
2009年9月,投资6.5亿元,占地600亩,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新校区正式交付使用;
2011年3月,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
2012年9月,由75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组成的咸阳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咸阳职院当选为理事长单位;
2012年,学院质量建设工程年;
2013年,学院内涵建设突破年;
2014年,学院内涵建设改革年。
2010年10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隔一年,评估专家组组长、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原太原大学校长聂嘉恩教授应邀再次来到咸阳职院,聂老说,学院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清晰,实事求是,对院情分析很准确,现在进入了第二步:抓内涵上水平。学院的“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制定得很好,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措施实在,在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目标明确,富有深度,说明学院领导班子具有很强的宏观把握、掌控大局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专业,要建一流的学院,必须要有一流的专业和课程。
建院之初,在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师范、农林、体育为主的专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专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学院审时度势,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市情,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内涵建设上寻找突破口,确立了“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建强工科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原则。科学有据的措施,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事关内涵建设的难题逐一破解,学院教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的发展轨道。十年,学院高职专业总数达到40多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专业13个,特色专业3个,护理专业已成为学院的特色专业,石油化工专业成为专业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专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建设原则,机械类、建筑类等八大类专业群建设已初步形成。
围绕专业做课程,围绕课程定目标。学院十年来持续推进的课程“达标创优”工程和“一系一品”课程建设计划,有力推动了课程建设发展。制定完成了25个专业500余门课程标准,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2门,重点课程56门,全面推行课程建设首席负责人制度,建成学院课程资源中心,2013年主参编教材和著作67部。全面推行案例式、情景式、虚拟式、仿真式、现场式、生产式、工作式教学,为探索工学结合,教练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积累了经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二级学院依托自身优势,锤炼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医学院的“学院建病房,医院设课堂”的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学院“教学做一体,产训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仪祉农林学院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化工学院“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等。2013年,学院与中德诺浩合作成立汽车学院,全套引进和实施世界水平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办法,确定了涵盖文学、艺术等门类的公共选修课43门,全面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综合素质等级证“五证书”融合制度,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关乎着学院内涵建设的健康发展。十年来,学院按照“内培外引,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先后选派数百名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学习,238名教师取得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11.60%提高到62.5%;聘请企业164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了53%的实践教学任务;对教师的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职进修等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提升学历、职称和技能水平。教师队伍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和导师制,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博士、硕士、归国留学生、优秀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学院教学科研的中流砥柱。
2010年6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学院办学情况、举办单位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反馈会上,国家督学、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曹普选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取得的成绩在全省十个地市中非常突出,我很受鼓舞……书记、院长配合默契,工作有思路、有方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目光长远、敢闯敢干;教职员工想学院所想,急学院所急,为学院发展尽职尽责的忠诚意识,全院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精神让我感受深切。”
万丈高楼平地起,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实验实训条件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大量的资金投入。十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克服资金短缺的巨大压力,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完成了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208个,电子信息综合等两个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287个,拥有各类各型实验实训设备5000余台(套),总价值5000余万元。2014年,欧元贷款项目已全面启动,届时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将达到近亿元,完全达到并超出教育部规定的4000元生均标准。
2012年5月,中央编办调研事业单位改革调研座谈会在咸阳职院举行,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在了解学院改革发展情况后说,咸阳职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办学很有特色,学生职业技能强,就业率高,为全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出口决定入口。建院之初,学院就把学生优质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确定了“一对”,即对口就业;“二高”,即高薪、高质就业;“三无”,即五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即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即不考察了解的企业不去,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去,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去,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去,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去的就业工作原则。十年来,学院先后与三星、华为、微软等国内外50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优质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就业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保持在90%以上。
腹有诗书自芳华,2012年6月,首次代表陕西出战全国高职院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的咸阳职院代表队全线告捷,4名参赛选手1人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实现了陕西选手此项赛事一等奖“0”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职业大赛获奖10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6%以上。
2013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3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新华网举办的2013教育论坛——“大国教育之声”活动中,咸阳职院荣获“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称号,学院首任院长刘聪博被授予“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校长”称号。2014年6月,学院就业工作的成功案例《学生至上 优质就业》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书面交流。优质就业使学院的社会好评如潮,也有力促进了招生工作的良性发展,自2006年起始,学院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生源质量和数量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梯队,学院自此进入了招生就业两旺的良性循环。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展描绘出了蓝图。内涵建设,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赛程,咸阳职院人必将义无返顾、满怀信心的踏上新征程。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院长张存说“内涵建设的改革和发展将是我院今后十年乃至长远的重点工作。我们一定要倾全院之力,切实抓紧抓好。”
十年磨一剑,下一个十年,咸阳职院将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