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十年 >> 正文

“辉煌十年”系列报道之四:栽下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工作十年回眸

当不少职业院校在为“招生难”这个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而发愁的时候,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大秦帝国古都、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却呈一路走高、连年爆满的发展态势。

2007年以来,学院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生源数量和质量均稳居陕西高职院校第一梯队,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05年的不足2000人持续扩大到12000多人。

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高职报考人数锐减,多数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但咸阳职院招生人数依然居高不下,屡创新高。

2013年,学院招生一模投档文史类高出省控线157分,理工类高出102分,实际报到新生3714人,计划完成率达到109

一所建院仅仅10年,集中办学只有8年的市属高职院校,何以备受考生和社会的青睐?

困中求变,突破瓶颈

健全领导机制,准确研究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形势,科学制定招生战略和招生政策,全员参与、全员宣传,把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相关政策、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实行“阳光招生”,让学院迅速走出了“招生难”的困境。

和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一样,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也曾经饱尝了招不到学生的辛酸。

2005年,是学院成立开始招生的第一年,当年省上下达高职招生计划600人,实际报到却只有32人,连同其他各类学生加在一起,总共也只有200多人,而当时的教职工人数却有将近500人。

严酷的市场给刚刚从四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的新学院来了当头一棒,考验着学院领导班子和每一名教职工的胆略、意志和智慧。

招生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办学条件有待改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都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这诸多因素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二: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尽管“技工荒”愈演愈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日俱增,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但多数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仍然视普通学历教育为“正途”,因此,读高中、上本科仍是他们的首选。2010年陕西省共有8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报志愿!后来,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5万多人放弃上高职。据调查,弃报志愿的学生其中65%的考生选择了复读补习,来年再考本科院校。

二是学院成立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不高。其实,构成学院的四所中专学校——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彬县师范学校、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前3校办学历史均在70年以上,在陕西,乃至全国久负盛名。但由于打出新学院牌子的时间太短——首次招生距教育部备案只有不到3个月,考生和家长还不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何种学校。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办学理念甚至于办学性质,老百姓一无所知。

生源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走出“招生难”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必须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帮助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正确认识学院。为此,学院领导班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首先是健全领导机制,夯实招生工作的组织基础。学院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领导,院长负责,分管领导主抓,班子成员包抓,处室系部分片抓,招生部门协调,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宣传工作责任制。

其次是准确研判形势,完善招生政策。学院在正确把握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冷静、深入地分析了制约学院招生工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科学制定了招生战略和招生政策。先后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工作条例》、《奖励和资助青年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暂行办法》、《学生奖励办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为招生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是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开展全员宣传。全院500多名教职工组成宣传大军,上至书记、院长,下至一般职工,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职务之别,全是这支大军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利用节假日,以处室院部为单位,分片包干,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深入考生、家长,宣讲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宣讲职业教育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宣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相关政策、信息,宣讲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招生政策,耐心解答考生和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

镜头回放:

【镜头一】家长来学院考察了,书记、院长亲自接待:“这是咱政府公办的学校,你们放心吧!”。

【镜头二】计财处长杨军民利用自己在永寿县做过多年财政局长的优势,发动熟人、亲戚、朋友、老部下作义务宣传员,并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致乡党的一封信”,印发6000多份,广为散发。

【镜头三】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赵葳利用春节,带着有关文件和资料,走遍了家乡的千家万户,不会骑摩托的他跌得遍体鳞伤。

【镜头四】校医院医生杨桂贤每天驱车数百公里,疲劳了,就在脸上抹些清凉油。山路崎岖,一天跑下来腿都肿了。有一天找不到住处,只好在车上过夜。

就是凭着这样一份忠诚、奉献和毅力,学院的宣传大军经历了千辛万苦,走访了千家万户,说尽了千言万语,努力融化着一块块坚冰。

在开展全员宣传的同时,学院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不断向社会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传递学院的信息。学院门户网站一年时间即上传各类信息上万条,内容涉及职业教育和学院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布学院的信息平均每年达到上百篇(条),其中不少是省主流媒体。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全面“渗透”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网络,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慢慢改变了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于是,就有了此后的连年辉煌。

就业导向,多元育人

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着力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育人机制,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学子前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原有专业以师范、农林、体育为主,专业结构单一,专业关联度不高,市场需求疲软,毕业生就业困难,这是制约学院招生的又一突出问题。学院合并成立后,专业究竟向何处发展,直接决定着学院生存、发展的走向。为此,学院决策层狠下了一番调研论证的工夫。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和现代化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医药保健基地。同时,咸阳又是“中华第一帝都”,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域内帝王陵寝,星罗棋布,旅游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全面启动,建筑业蓬勃发展,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旺盛。

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市场分析,学院领导班子作出了决定——打破传统专业架构,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

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新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工科为主,文理并重”;专业建设原则是“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

机电、电子、能源化工、建筑等工科专业作为学院的主打方向,必须着力做大做强;医学、旅游等新兴服务类专业是学院整体专业架构的重要支撑,必须办好、办出精品;畜牧兽医既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区域优势产业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必须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师范、园林等传统优势专业仍有一定人才需求,必须通过改造、提升,以提高专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体育类专业就业市场狭小,学生报考率低,则果断停办。

专业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确定了,学院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是“内部培养,限期提高”。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深造、外出培训、职称转评、社会考证、科研开发、到知名大中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等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增强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双师”素质。二是“外部引进,专兼结合”。面向全国,公开招录博士、硕士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引进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管理骨干来院任教;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和老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学院兼职顾问或二级学院负责人。

依照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合理调控教师编制,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以广阔的用人视野,不拘一格,广纳英才,使学院聚集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有了雄厚的人才支撑,接下来便是深入拓展专业建设内涵,集中人力、财力精心培育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彰显学院办学优势的重点专业群。为此,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并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思路,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研发和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一套涵盖机电、电子、医学、能源化工等10多个门类的多科性专业架构和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畜牧兽医、护理、石油化工和建筑工程六大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逐步形成。其中,护理、畜牧兽医、数控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极大地调动了考生报考学院的积极性。

作为职业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问题,关键还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实习。基于这一认识,学院积极尝试工学结合、教练融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学院先后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了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实验实训室18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5个,使90%以上的实践教学项目均可在院内完成。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和人体解剖标本等实训设施建设标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与此同时,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把工厂“搬”进校园,把校园办进工厂,完全按照职业要求对学生实行企业标准化实训和一对一现场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近年来,学院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先后与天津力神、华为、中德诺浩汽车、天津三安、广州德善、青岛海利尔等近500知名家企业合作,按照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思路,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同时整合院内实验实训室,积极建设资源共享程度较高,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力图构建“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格局。

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开发,探索推行企业冠名全额奖学金班和各种形式的定向班、委培班、基地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模式,建立与企业合作、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学院与企业、与区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

镜头回放:

【镜头一】2009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旬邑县人民政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该院开设畜牧兽医基地班,为当地订单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该班首批招生32人,毕业后由当地政府安排工作。

【镜头二】2012年4月,号称中国新能源企业联盟盟主的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授予咸阳职院“力神人才培养基地”和“天津滨海高新区人才培养基地”两项资质,并从当年开始,在学院开设4个“力神”冠名班,招生名额200人,所招学生学费由该公司全额负担,学生入学确定预就业,第二、三学年到公司进行为期5个月的实习,每月发给1000多元生活费和一定数额奖金,就业后月薪不低于3500元。

【镜头三】2014年1月,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与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5年内投入3000万元建设4GLTE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8个专业,并建成华为技术学院、ICT社会服务园和ICT产业实训基地。

【镜头四】2014年5月,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咸阳职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按照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学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瞄准各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大力推行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有计划地实施以训代考、以做代考、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五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同时拥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综合素质等级证,促进课堂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目前,全院有学生社团20多个,社员近2000人,其中除部分文化、娱乐性社团而外,许多都是以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意识为宗旨的职业性社团,如“天工电子社”、“IT协会”和各种名目的模拟公司,等等。这些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或深入街道、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或走进企业,拜师求艺、实践锻炼;或举办各种论坛、沙龙,切磋技艺、互通有无。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学院列出专项经费,予以大力扶持,并选派年富力强,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院内院外、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的开放式教学空间,学中做、做中学,理实统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飞跃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巨大提升。

2012年6月,在全国高职院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首次参加全国此项赛事的咸阳职院4名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一举打破陕西选手参加此项赛事一等奖“0”的记录,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卫生厅,咸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据不完全统计,咸阳职院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奖达到100多项,学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5%以上。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咸阳职院选手累计获奖100多项。

同期声:

“在美的集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有近600人,学生不仅技能表现出色,也能吃苦耐劳,学习主动积极,目前已有非常多的学生成为我们企业的中坚力量,其中65%以上已成为集团的中层干部或技术骨干。”

——美的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郑学智

“咸阳职院的毕业生工作态度最好,技术能力最强,综合素质最高。我相信,这将会让他们的事业走得很远。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子涵

学院坚持“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围绕学生勤学成才、健康成长和优质就业三大目标,提出并着力构建起了以道德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基本途径的全方位、多元化育人机制,力图以各种育人途径复合效应的充分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关爱学生,惠及民生

学院把“育人惠民”作为办学宗旨,并将其扎扎实实贯穿于学院工作的一点一滴,是成功招生的理念源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所新办高职学院,到底为什么而办学?

在咸阳职院人看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其办学的根本任务应当是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从根本上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基于这一认识,学院把“育人惠民”确定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和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镜头回放:

【镜头一】2007年秋季,学院招生形势的异常火爆引起了住宿的高度紧张。怎么办?是把接踵而来的学生拒之门外,使他们丧失求学成才的机会,还是设法克服困难,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迫切愿望?

那时,学院刚刚整合不久,教职工多数来自外县,市内没有住房,只好两人合住一间,临时栖身。看到领导紧锁的眉头,学生和家长失望的神情,老师们心疼了:“孩子选择了我们,就是把一生托付给了我们,他们跟我们的孩子一样,出门在外,很不容易,咱不能让他们受委屈!”

于是,200多名教职工只用了三天,就自愿全部搬离。

【镜头二】学生冯维娜,家境贫寒,本人又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2007年秋季开学不久,由于阴雨连绵,气温骤降,她衣物单薄,被褥短缺,以致双腿麻木,连行走都非常困难。学院领导闻讯,立即批示有关部门彻底解决该生困难,并要求切实关心贫困学生越冬问题,迅速出台资助方案。

【镜头三】2009年11月的一天,机电工程系1名学生找到时任院长的刘聪博放声大哭,诉说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也三天两头有病而连续两年交不起学费,可是自己又很想上学。刘聪博轻轻拍着孩子的肩膀深情地说:“别哭,孩子,学院会帮助你的!”随即,刘聪博批示全部免除该生所欠学费,并为该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为了健全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学院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拉起了一张以“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为主体的全覆盖、立体式奖学、助学大网。

学院执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同时设立学院特别奖学金、学院励志奖学金和学院奖学金,每年从教育事业费收入中足额提取6%的经费,用于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学院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院内无息贷款和学院资助工作经费等奖助学项目,平均每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

学院实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特别困难的学生,减收学费,同时由学院出资,为全体学生办理医疗保险。

在咸阳职院,有一条“四不”高压线,即:国家规定范围之外的钱一分不收;国家和学院用于奖学、助学的钱一分不扣;学生转换专业的钱一分不要;事关学生安全的钱一分不省。

拓展平台,优质就业

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坚持“一对”、“二高”、“三无”、“四心”、“五不”的毕业生就业标准,全面推行“大学生创业咨询师”制度,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带动了入口的旺盛。

从2005年有首届高职学生以来,咸阳职院毕业生优质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生就业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达90%以上。2013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3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6月,学院《学生至上,优质就业》的成功案例被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交流。

镜头回放:

【镜头一】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少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咸阳职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依然逆市飘红,1756名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这年5月8日,天津陕西商会会长王安民专程来到学院,招收2000名焊接、机电、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但因为没有提前“预定”,毕业生早已被其他单位一抢而空。

【镜头二】2009年年初,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打算在学院招聘8名护士带就业协议实习,月薪3000——5000元,当时报名应聘的学生共26名。经过严格面试,他们最终改变了原定招聘计划,26名学生被全部录用。

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始终是院系党政主要领导的“一把手工程”,也是全体教职工的“全员工程”。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90%以上都是农家子弟。他们大都缺乏社会资源,缺乏自主就业的门路。学院每开辟一个就业岗位,就能帮助一个家庭脱贫。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育人惠民”,那么帮助学生实现优质就业,这就是最好的“惠民”!

为了确保学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学院按照院、系两个层次建立健全了就业指导机构和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落实了生均200元的就业专项经费,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养成创业品质,学习创业知识,形成创业能力。

学院还拥有一支全省独一无二的驻外创业咨询师队伍。他们业务精通,交际广泛,嗅觉灵敏,常年穿梭于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为学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人信息。经过他们的牵线搭桥,学院用人单位信息库里已经拥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171家,其中近百家与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30多家被确定为就业实习基地。这些合作单位和就业实习基地中,不少是国内国际声名显赫的500强企业。

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具体到操作层面,他们就业工作的基本标准是“一对”——基本对口就业;“二高”——高薪、高质就业;“三无”——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校舒心;“五不”——不考察了解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效益不稳定的企业不安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安置,不办理社会综合保障的企业不安置。

对安置学生的企业,学院考察十分认真与细心: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是工作台,还是流水线?是坐着工作,还是站着工作?是在工厂内部住宿,还是在外面住宿?食堂的饭菜质量好不好?工作的时间长不长?工资有没有保障,能否达到标准?

学生上岗时,学院还要派专人护送,无论远近,也无论人数多少。直到孩子们都上班了,完全适应了,护送老师才返回。对已经就业的学生,学院主管招生的副院长亲自带队进行定期回访、定期看望,对于确实不适应工作岗位,或者还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学院要实行二次安置,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2012年5月28日,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来学院视察,在谈到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时,他连连称赞说:“你们的就业服务做得这么好,就业率这么高,很了不起!”

多轮驱动,强基固本

招生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代表着社会对一所学校的综合评价。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管理、校园文化、精神文明、服务保障等等无不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无不在以无声的语言对考生“说话”。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招生难题的物质条件,那么,招生就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晴雨表,而办学质量则是一所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为了建立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早在2006年集中办学之初,学院就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行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责任主体,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靠前,初步形成了大学化管理架构和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启动岗位目标责任制,使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目标管理;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分配机制;不断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式的责任考评模式;不断深化后勤服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职责明确的责任体系、提高效能的制度体系,理顺了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效能,带动了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了陕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组组长、原太原大学校长聂嘉恩教授把学院组建以来的工作概括为打了三大漂亮战役,取得了六大突出成就。三大战役分别是合并重组、专业重构、异地重建;六大成就的第5条就是管理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呈现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思路一新天地宽,便引诗情到碧霄。经过10年来的艰苦努力,咸阳职院人凭着忠诚、奉献之心,改革、创新的精神,从重重困难的包围中突围而出,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规模由2005年的不足2000人,迅速增加到12000多人。未来5——10年,学院将紧紧围绕“抓内涵、上水平”的主题,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育特色的思路,奋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强院。

201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