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十年 >> 正文

“辉煌十年”系列报道之七:走具有咸阳职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十年巡礼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于2004年9月,2005年9月挂牌成立。建院10年来,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学院建设发展的灵魂工程,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谋划,全面推进,逐步探索形成了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的“四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开辟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探索与实践:“四化”模式初见端倪

咸阳职院的前身是原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在长达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以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教育家李仪祉先生为代表的“仪祉精神”和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职院创业精神”,先后培养了邹志安、程海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和艺术家。学院组建后,这笔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被成系统地带入,并成为学院改革建设发展的母乳营养。

早在建院初期,咸阳职院就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展示学院精神风貌,增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系。

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院认识到,校园文化要有生命力,真正转化成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学院自我特色的文化建设思路、方法与途径。

一是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教学育人、道德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多元化育人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大力发展社团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成立“职院大讲堂”, 广邀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开坛讲道;高标准建成数字化图书馆、校园网络系统和学院门户网站、院报院刊、广播电视台站,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办好校园文化艺术月、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辩论会、运动会和学生军训、精神文明创建、重大节庆纪念等系列文化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和科技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辐射、带动学院文化生活整体繁荣。

二是探索培育学院文化特色。融合咸阳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职业文化,系统设计新校区环境文化,形成“一核、一轴、一廊、一环、九区”校园文化景观格局;坚持历史传承性、职业性和时代性“三性”统一的原则,对学院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改造和提升,凝练形成“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校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和“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学院精神,努力培植学院文化精神内核;全面实施制度文化创新,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三是探求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加强校企文化交流,组织师生到企业实践锻炼,举办企业文化宣传月,引企入校,办学入企,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四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咸阳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等单位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陕西省作协共建陕西作家文库,与咸阳市文联共建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基地,与《咸阳日报》联合举办校园文学大赛;与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海洋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和罗克福德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广州番禺职院、山东东营职院等境内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视野。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初步体现咸阳职院个性追求的校园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学院文化软实力和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院10年来,学院先后荣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4项,成功承办中省市大型文化学术活动50多场;40多支代表队参加国内外、省内外各类竞赛活动获奖200多项,学院《新叶》文学期刊荣获“中国内刊事业杰出贡献奖”,学院被全国关工委命名为“全国学校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校园”。办学规模由建院之初的不足2000人发展到近13000人,学生在中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连获大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8%。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就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突破与创新:走具有咸阳职院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十二五”时期,咸阳职院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打造文化特色,全力创建文化品牌。

对高职院校来讲,校园文化建设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阶段,实践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其文化特色的识别大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化建设的内容表现上寻找特色,二是从行业背景上寻找特色。前者只是局部的小打小闹,整体思路、模式仍无大的突破;后者多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虽抓住了高职“职”的特点,但因过多过滥,造成“特色”不“特”。咸阳职院认为,高职校园文化要真正形成特色,打出品牌,必须实行建设思路、方法、路径、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紧切院校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此,学院在深入总结近10年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广纳国内外高校文化建设之长,并经周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四化”文化建设思路。

1、文化建设教学化。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育人,既服务人才培养,又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进一步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力度,把培养学生文化品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是充分发挥课程在学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学科、专业的文化教育因素,提高课程教学的育人水平。

二是实行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制。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纳入学院课程建设体系,配强师资,加强质量监控,力争“十二五”时期建成5—10门院级精品课程。学生选修人文素质教育课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最低学分方准予毕业。

三是加强社团文化活动指导。积极落实“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四个一”社团建设要求,合理布局结构,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运作。

2、文化建设特色化。深入挖掘、凝练学院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着力彰显职业特色、时代特色,形成学院个性特色,增强学院文化生命力。

一是突出咸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咸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认真研究挖掘周秦汉唐文化精华,以周秦汉唐变革创新、包容图强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学院精神为文化接点,建立古今文化的大联系、大穿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院精神的融合与升华。

精神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代陕西精神、咸阳精神、学院精神的文化接点,逐步形成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体现学院人才培养要求的文化精神内核。

物质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充分挖掘咸阳文化遗址和“名山”、“名水”、“名人”资源,提升学院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渗透传统文化人文精髓,把制度的“规范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着力增强制度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制度促进人、发展人的文化浸润作用。

活动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宝贵遗产,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组建传统文化活动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从自身的文化母体中吸取文化营养,提升人文品质。

二是突出学院个性特色。主要包括3个层面:第一,学院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名人众多的优势,加强对学院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大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并将其作为宝贵的文化元素和学院发展的母乳营养,与现代文化、职业文化有机结合,建立独具学院个性特色的文化体系,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学院发展文化。深入挖掘学院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院精神的丰富内涵,加强推广宣传;认真总结学院10年来的发展经验,凝练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学院形象文化系统;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干部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为基本特征,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的现代高职管理文化体系。第三,学院专业文化。根据专业及其对应行业、企业、职业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系部文化,丰富学院文化整体内涵。

3、文化建设职业化。积极促进学院文化与职业、企业文化的交融对接,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教育,为培养“两高一专”人才创造优良文化环境。

一是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经常邀请企业干部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专题报告,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加深师生对企业的全面了解。

二是积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组织开展企业型社团活动,培育模拟公司,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

三是加强校企文化交融、对接和互动。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吸纳企业先进管理理念,贴近企业用人标准,大力推动学院文化职业化实践创新,全面形成“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职业文化教育体系。

4、文化建设开放化。既重视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注重高职教育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需要,打破传统校园文化的静止模式和封闭状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拓展文化建设平台,着力建构动态、开放的大学文化体系,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

按照“四化”的整体建设思路,“十二五”时期,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实施四项工程、四大载体、四个机制“三个四”战略,全面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

“四项工程”一是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成立“国学研究会”和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充分发挥经典教化作用,并根据时代要求改造、提升,使其成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学院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师生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物质文化提升工程。启动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增建实训楼和师生公寓,新建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实训基地、示范性院外实训基地和新型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进一步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突出环境文化的人文内涵,提高文化景观的美化、艺术化水平。三是行为文化塑造工程。大力倡导进取文化、合作文化、包容文化、创新文化、大气文化,着力改善师生生命状态,提升师生行为文化素养。四是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围绕育人目标,突出活动主题,按照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五大板块,确定重大校园文化活动系列,坚持高格调规划、保持高水平运作、追求高质量效果,增强示范性、导向性和艺术性,形成学院文化活动精品,辐射和带动校园文化生活整体繁荣。

“四大载体”一是“职院大讲堂”。立足前沿,博采众长,广延名师,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努力把讲堂建设成为普及性、社会性、标志性、公益性学院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二是校园网络系统。开通校园微博,建立网上答疑系统,引进网上公开课、微视频,设置网上心理诊所,拓宽网络文化服务功能,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三是图书馆、艺术馆和校史馆。丰富馆藏内容,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学院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站、院报、学报、《新叶》文学期刊和专栏橱窗。不断提高办站、办刊质量,充分发挥《新叶》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和亮丽的学院文化名片。

“四个机制”一是全员支持机制。学院成立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处室系部一把手挂帅,专人负责,党政协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整体推进。二是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和运行的资金投入,保证文化建设所需的必要经费。三是内外协作机制。整合院内外资源,对内盘活制度、物质和人才资源,对外争取社会支持,拓展文化建设和空间。四是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考核考评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管理。

目标与任务:建设“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文化强院

1、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全面形成。坚持在文化创新中突出特色,在发展特色中打造品牌,在经营品牌中增强魅力,全面推行“一院一品”战略,加强成果推介和品牌包装,力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学院自己的文化品牌。

2、文化凝聚能力实现新的提升。学院核心价值理念高度认同,文化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院的吸引力、凝聚力与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3、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合理、先进、高效的体制机制运行顺畅,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彰显,师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的高度。

4、文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4-09-08